城市概述

符拉迪沃斯托克市

【中文名称】符拉迪沃斯托克市

【俄文名称】Владивосток

【别名】海参崴

【面积】700平方千米

【人口】591,800人(2002年)

【国家】中国【州】俄罗斯滨海边疆区

【成立时间】1860年6月


城市历史

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在元代称“永明城”。位于绥芬河口海湾东岸,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。唐代渤海国时期属率宾府辖地,金属恤品路,元属水达达路。滨海地区比较富庶,“率宾马”名贵一时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附近的波谢特湾,为元朝东北边区的对外贸易海港。元朝为加强同东海诸族的联系,开辟了西祥州至滨海永明城的东南驿道,即从西祥州(今吉林农安县东北30公里万里塔古城)起,途径18站,终点站永明城(海参崴,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)。清初属大吉林宁古塔副都统,后划归吉林珲春副都统管辖。1858年(清咸丰八年)不平等的《中俄瑷珲条约》签订后,沙俄便迫不及待地把侵略魔爪伸向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。1860年6月(清咸丰十年五月),沙俄军队悍然占领中国重要的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市,作为在远东进一步扩张的基地。同年11月,不平等的《中俄北京条约》签订后,中国失去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40万平方公里的吉林领土,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也被划入俄国版图。俄国十月革命后,逐步发展成为有数十万人口的海滨城市,并建成军港。

历史上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曾自唐、辽、金起,这里已渐见人民活动。元时称为永明城。清时该地被划为吉林将军的领地内。自17世纪中期,沙俄皇朝伺机东侵,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不冻港口。沙俄和清朝曾有着多次领土上的纠纷。虽然在清康熙年间清朝和沙俄签订的《尼布楚条约》中明确订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属清朝,但是,清朝中叶国势日衰,鸦片战争后,在1856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《瑷珲条约》,规定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。4年后,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,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《中俄北京条约》,清政府割让了吉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。

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,不过由于距离俄国本部太远,所以该地的发展缓慢。在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,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、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。

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中,其曾被日本海军派遣的分遣舰队突袭。幸有俄军巡洋舰队坚守,使日本海军转移目标攻击辽东半岛和大连。

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,由于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乱情况,反共产党的势力在此和俄国远东地区渗入。当中包括一些外来势力如英国、美国和日本,日英联军在1918年4月借口当地有日资设施被袭,进驻金角湾和此城,1920年远东滨海地区建立“远东共和国”,持续至1922年由苏联收复。

1930年代开始,此城成为苏联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点,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,先后囚禁在这里的包括苏联和日本的战俘。

1954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到临此城,并表示其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,亦奠定了其作为苏联远东地区最重点的发展城市之地位。

在2001年7月16日,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,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《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》,代表中国正式透过官方文件,继续确认此城及邻近远东地区不再为中国的领土。不过,中国民间依然有声音抗议当年俄国强占符拉迪沃斯托克市。


城市地理

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位于穆拉维约夫——阿穆尔斯基半岛南端的佐托伊角湾(即金角湾)的北坡,呈斗圆型。面积为约600平方公里,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,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,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仅次于新西伯利亚的第二大城市。


人口资料

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,其约有591,800人。

斯大林统治期间,城内的几十万满族、汉族几乎全被杀或强制迁移,后迁至的朝鲜人也被全部迁走。

1958年至1991年间,苏联当局规定只有苏联人方可到访该城市及居住,而且需从当局取得许可证方可进入。在苏联把此城完全对外封锁前,该地有不少中国人及朝鲜人居住。


友好城市

塔科马(美国华盛顿州)

圣地牙哥(美国加利福尼亚州)

新潟(日本)

秋田市(日本)

函馆(日本)

釜山(韩国)

大连(中华人民共和国)

文化教育

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是俄罗斯重要的科技、文化中心。这里有众多的建筑、文化纪念碑、科技中心和教育机构。

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友好城市包括美国的圣迭戈、塔科马、朱诺;日本的秋田、涵馆、新泻;韩国的釜山和中国的大连与烟台。

符拉迪沃斯托克有多所科研机构,9所高等院校,还有3座剧院,4座博物馆。